1997/03/16 教導與服務

本篇譯文直接取自繁體版,未經重新校對,故可能有些字詞語句方面的小問題,還請讀者見諒。若您希望協助志願校對工作,請聯繫我們

周日冥想  

1997年3月16日

團體問題:我們今天在關於服務的方面提問。首先,我們似乎需要一種自我感以便於知道我們有什麼資源可以用來服務,其次,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集中精力於服務他人是否合適,或者說,在不太直接的努力中服務更多是我們存在狀態的一部分?當涉及服務他人時,教導的真正本質是什麼?

(Carla傳訊)

我們是你們認識的Q’uo原則。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歡迎你們。加入你們的冥想、分享你們的振動,真是一種喜悅和榮幸。我們無法表達你們每個人帶給我們每個人的祝福,因為我們清楚地記得第三密度,那個處於熔爐(crucible)中的時刻。允許你所做的選擇的情況被感受、表達、命名、接受,這需要勇氣。而我們被每個人尋求認識真理的純正和真實的渴望所鼓舞。我們同樣感謝你們呼喚我們,因為我們的服務和這個特殊接合點的進展方式,就是跟此刻住在你們地球層面上的同伴們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意見。當你們這樣的一個民族接近一個尖端,尚未做好準備,卻又感覺到——無論是多麼朦朧——那種前進的呼喚,那種目標與使命的感覺,就有一種巨大的呼喚在整個宇宙造物中迴響。所以我們感謝並祝福每個人,請求你們做一件事作為回報,那就是使用你們個人的辨別力,保留我們可能說的那些在你們看來有價值的東西,而讓其他的東西掉落,因為我們不願在任何人面前放一塊絆腳石。

我們剛才是俗語說的牆上蒼蠅*,我們聆聽了你的討論,我們贊成這個器皿,這個特殊的團體真的並不需要一個正式的管道,毋寧說,有一種具有血緣關係的靈性的結合,因此,每個人都是彼此的老師。

(*編註:意指暗中偷聽或觀察的人。)

你們將發現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因為你們各國人民中的許多人確實覺醒了,確實找到自己,他們第一次把自己跟一個靈性身份聯繫起來。當每個實體確實醒來時,有一種幾乎是恐慌的感覺,一種情急的渴望要在形而上的世界中變得有方向感,在這個世界中,思想就是東西,東西只是思想。在這新近覺醒的人靈面前出現多麼不同和獨特的異域景觀,她第一次了解到她不是一個有心智的身體,不是註定要受到死亡與時間的限制,而是一個無限和永恆的合一體之公民。

隨着每個人的進展,有很多的問題和議題升起。有許多在夜深人靜時與天使們進行混戰與摔跤比賽。許多紐帶似乎破裂了,許多碎片似乎永遠拼不攏。當蛻變發生時,每個人靈都遭受巨大的苦難,濕漉漉且尚未出生的蝴蝶害怕離開蟲繭。在這種體驗中,若你們每個人不想要幫助他人,這會是異常的。你們每個人都希望去服務並確實知道自己能服務,這是自然和恰當的。若我們能給你們留下一個念頭,那會是:你們將會服務。不要懼怕。不要因為你的困惑或因為你在這個特定的日子和時間沒有那種頂峰經驗而感到心煩意亂。

你們將履行你們的使命。你們每個人都將有效地服務你們所崇敬的光與愛。你們無法在這方面失敗,因為當你們吸氣和呼氣時,你們是一種菁華。你們是第二密度身體中的人格外殼,將你們的意識隱藏,和你們自己隔開,在較小的程度上,和你們周圍的世界隔開。你們是一個偉大的起初思維。你們是愛。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加入我們的人,全都有自己的家園,在(更高的)密度中,那兒更甜蜜、更開放、更接近無條件愛之起初振動。在適合每個人於混亂之海的舞蹈中扮演的角色和面具底下,你就是你自己,而正是這種本質方是你的禮物和主要的服務。當你吸氣和呼氣時,你呼吸這世界,你呼吸這幻象,而你就是愛。你有呼吸,於是你會死,這種必死性給人穿上了肉身的衣服,造成記憶的缺乏,跟那些與你的無限自我有關的事物缺乏聯繫。這並不擾亂你的菁華。你可以減少你的原生振動掀起漣漪的容易程度。你可以得到祝福,生動表現菁華。你可以更忠實於那個潛在的和環繞(你)的菁華,但你將毫無例外地履行你的服務,完成你的使命,因為你的基本使命是在周圍的人群當中一起生活,保有一顆在穩定基礎上有意識地、儘可能開放的心。

當一個人擔憂、努力、掙扎的時候,看似黑夜降臨,什麼都看不見了,不過該自我總是躺在那兒,等着你讓它的深度上升到有意識的覺知中。在每個人的內在,在心的至聖所中,有一處源泉,它永遠冒出光與愛的清澈水泡。造物主已經將祂的帳篷放置在這個內在的至聖所中,耐心地、慈愛地、親自等着你觸碰那扇門,等着你在樓梯上的腳步,希望你進來並與祂坐在一起。而造物主最大的喜悅莫過於在(你)心中親密交流的喜悅。造物主對你有巨大無限的愛。這種愛的品質是有個性的,有人格的。它不是無個性的。它不是一般的或模糊的。造物主發現每個振動複合體都很美,如其所是地愛着每個振動複合體。

對於那些在第三密度中,在此生中的實體,這樣的無條件之愛不是特別容易找到其入口。我們察覺到你們希望找到更多的資源來幫助你們成為一個更好的僕人。我們對每個人的首先建議肯定是進入一種深化的且為廣闊的對自我的覺知,尤其是自我的那些黑暗面[這個器皿的稱謂]部分,因為這個完整且完全的自我包含一切萬有。你們每個人在此生中都已經重複做出選擇,那些選擇大部分強調正面的品質。無論如何,你們的文化並沒有教導你們帶着適當的善意來和自我的其他道途打交道。所以你們每個人都已經面對那個謀殺、偷竊、褻瀆、妒忌、色慾的自我。每個人都已經把一顆堅硬的心轉向自我並說:「我評判這個部分並無價值」。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贊同我們每個人是多麼悲慘,因為,當一個人是所有事物時,他真的包含了所有時間、所有空間的痛苦與苦難,同時也包含了光的明亮和榮耀了。但就我們簡陋的意見:自我的這些部分實際上並非它們看起來的樣子。然而在第三密度中,沒有任何事物是它表面的樣子,這種知識是冰冷且無說服力的。我們並不確定如何建議你們每個人找到勇氣和膽量來寬恕你自己是人類。在幻象的世界中,你們也必然是由相同的東西所製成的。你無法把一個無可否認的實相帶入這個幻象,因為幻象的整個目的就是如此混淆你,以致於你最終放棄使用智力和邏輯的工具來使得生命有意義,因為就那個術語(邏輯)的通常意思來說,生命並沒有邏輯意義。當然,每個人都曾有過那種心境,在那裡,所有的東西都被視為完美的。這些時刻具有罕見的美麗與喜悅。然而它們只餵養自己。你不能把它們作為禮物送給別人,或說服任何人,只因為你已被說服了,因為這是選擇的密度,每個實體都必須為自己面對那選擇:為誰服務,如何服務。

然而,我們能向你們保證,除了單純地存在之外,還有服務他人的一些方式。這僅僅是因為一切都是從愛你自己開始的。我們再怎麼強調這個步驟都不為過,我們也不能說這是一件容易或簡單的事情,因為首先必須摸清和看清自我,也許不是很詳細,但要面對住在每個人內在的那隻兇猛飢餓的野獸,它有吸血鬼的力量,在不被愛時拉扯着自我的能量。你們每個人都已經寬恕他人大量的事情,但你們有沒有原諒自己的小事,更不用說原諒你認為的大事。轉身看見自己是多麼困難啊。

許多人從未獲得知識,必須將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投射到其他實體身上,而這正是其他實體在這裡提供的東西之一。事實上,你們每個人都為別人扮演了這個角色,成為反射和提供催化劑的鏡子。你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那種第一次看見自我的強烈感覺,因為別人是一面好鏡子。但我們建議你們把第一面鏡子舉到自己面前。你們所知道的耶穌是在這個器皿所稱的舊約、十誡、正統法的氛圍中長大的。這種教導被許多神秘主義所調和,但當這個實體開始教導其他人時,它建議所有的律法和先知所說的都可以被愛造物主、愛人如己所取代。一個人只有原諒了自己,才能夠無條件地愛他人。我們鼓勵每個人朝着自我接納、自我寬恕的方向前進,感覺到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個片刻都是乾淨的、未受損的事物。

當一個人尋求服務他人,他已經選擇最微妙的活動。當然,感知到一個有需要的實體,在一般意義上提供幫助,暗示你在那兒為這個人服務,絕沒有任何壞處。當一個人被要求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有所服務時,他肯定可以做出最充分的回應,因為這是開綠燈,對方在說:「請把你的價值觀施加給我。向我表達你的感受。我將傾聽,因為我正在尋求」。而服務很少有那麼簡單。它時常像是一次播種。一個微笑是一粒種子。翻開一本書,封面上說著祈禱、冥想,也是一粒種子。

那些進入你環境的人,看到你在讀的書,他們內在的某個東西被刷新了,因為我們不都是一?一隻張開的手、一句好話、平凡生活中的普通話語。這些確實是財富,其中包含了所有可想象的服務,因為你在日常生活中對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說話之際,你就對所有人說話。釋放數字的概念。有多少人感知到你所提供的東西,這並不重要。釋放數字的概念。有多少人感知到你所提供的東西,這並不重要。一個就足夠了。一個即是賞賜。因為那一位是造物者。每個實體都是一切萬有的全息圖。(宇宙)沒有損失。沒有辦法失去。你們都在宇宙造物中。

讓我們移動到一個更深的層次上看看這個存有,這個自我的菁華。我們總是在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各位致意,因為我們認為愛與光就是一切萬有。偉大的起初思維是一種名為愛的振動,愛是一個平淡無味的字彙,而我們找不到一個替代品。所有受造物都是由光創造的,是自由意志作用於愛的產物。在這個層面上是每個人的身份和存在。在純粹振動複合體的層面上,你無法不成為你自己。在第三密度之內,有巨大的機會來加快靈性進化的速率。所以當你每一天前進的時候,要了解到這個過程將會抓住你並搖晃你,事物將會時常變得鬆散並嘎吱作響。改變,如這個器皿說的,經常是不舒服的。如果你正在聆聽並基於你的心之渴望行動,你將會改變。這有時是一場嚴酷且惡劣的旅程。風景有時是非常貧乏的。隨着每個人走過那些入門(階段),體驗特別適合這個四旬齋節的靈魂暗夜,你在接近另一個人的時候,不會知道這個人處於甚麼狀態,不會知道你對誰來說是一片綠洲,你是藉由你的存在來解渴的水。

在我們進入問答(時間)之前,我們會請求你在那種存在狀態中歇息,並如我們體驗你一樣地體驗你自己。你們是多麼珍貴,多麼美麗。觸摸到這種美、這優雅。當你進入自我內心的愛之住所,感受那道光。感受光輝的開始。並知道那光輝並非來自你。你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為太一造物者的無限愛與光準備好通道,讓它通過你流向這顯化的世界。你所經歷的苦難、質疑、懷疑、痛苦,以及所有的苦難和痛苦都是為了一件事:掏空你,聚焦在空性,於是準備好領受。因為對於那些走在服務他人道途上的人、對於那些我們想要談話的對象,正在領受的是無限的愛,當它通過你流入一個你已經清空的通道時,它會照耀你們全部的地球世界。你就是為了這個目標而來:隨着事物逐漸消散,去活出一次充滿許多犧牲的人生,你開始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美麗的,什麼是真實的。你是一個見證者,不過你就是你所見證的,而在那美妙的悖論中就是形而上世界的信號了。它將會一直讓心智挫敗,它希望如此地挫敗心智,於是你將會踏上那場從頭到心的旅程了。

當你洗盤子、每天上廁所的時候,當你為孩子換尿布時,當你拔掉一根野草,當你驚恐萬狀,想要每一個人都死掉,你都在服務造物者。你服務了多少人,這並不重要。只要你做自己,儘可能充分地體驗造物主放在你面前的東西,因為那些要給你的東西會來到你身邊。你已經為自己準備了一條成長的路線。

當一個人抵抗這條線路時,他可能前往其他的方向,但你正在嘗試達到的地方只有一個。你可以透過抵抗,使得你的旅程變得更漫長,但還是相同的旅程。結果是,沉思如何來跟這種節奏合作,並在你自己生活的流動中指引你的航向,這會讓一個人受益。從讚美和感恩的角度來認識知曉每個事物。很多事情很容易(使你)提供讚美和感恩,而如你們每個人在這次傳訊[如這個器皿對它的稱呼]之前的討論中說過的,每個人都已經提出那一點。

所以我們單純地鼓勵你們去愛。鍾愛造物者。鍾愛你自己。以你知道的任何方式去愛對方。任何方式都好。你無法犯錯。你可以看似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不過你真的不會犯錯。因為你在全時間都是穩固的、安全的、處於中心的。你將學會越來越多地體驗如何允許你自己感受那個早已存在的中心。

我們會在此刻開放這次會議給各種問題。此刻有任何(問題)?

R:D已發現他曾與特斯拉親近,現在他似乎受到超心靈攻擊,他從腰部以下麻痹了,他的裝備故障了,一個找礦師(dowser)在他的房間中已經找到外來的能量。你們能不能以任何你們感覺合適的方式來評論?

我們是Q’uo,我們掌握該詢問。當一個人被攻擊的時候,去防衛是自然的,不過在超心靈致意的意義上,防衛創造出攻擊的延長。耶穌實體說過:「不要抵抗邪惡」,而我們會說,要知道這種問候來自於自我,如同孩子已經被父母拋棄了。

這個孩子搞破壞,用玩具卡車打人,猛敲鋼琴。這不是令人喜愛的行為,不過同樣是自我的一部分。我們會建議,當一個實體面對着自我的一個新的部分,一如既往,解決方案就是愛。

這些腳步聲,這種麻痹,要找到勇氣對這種情況和任何情況讚美與感恩。找到寧靜來尋求這種致意的核心,把那個核心視為:當被愛的時候就會蛻變的東西。當一個實體進入此生,遺忘的面紗降下來,這是有原因的。當這個罩紗在人生中被穿透時,一個實體感覺她正在看見自我,而這個自我只是一個外殼,那個自我只是一個外殼,而菁華藏在底下,同時位於中間和周圍,卻又都不在。當被恐懼的事物最被愛看見,然後(該)現象就只締造一點點的差異。

若那個詢問這個問題的實體想望重新詢問,我們會樂於繼續下去。此時有另一個問題嗎?

B:沒有問題。我只想要說,你們在今天的集會中說了一些真的感動我的事情。當我做好準備進入我成長的下一步時,我僅僅想要說,我真的會想念這些周日集的會。我只想要感謝你們做的每一件事情。

兄弟,我們也感謝你,我們不能比你說得更好。現在有另一個詢問嗎?

提問者:[聽不見]

我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姐妹,你們人群的失控科技,如這個器皿對它的稱呼,就是小孩子的玩具。孩子還不夠大,不足以掌握方法:如何照顧、對待他的興趣和娛樂的對象。這將是非常令人混淆的,這就是事情應然的樣子。我們無法具體評論你們的文化將產生甚麼影響,會朝什麼方向運動,而只是鼓勵每個人鎮定地看待智力知識上升的、數不盡的短暫漣漪。無論看起來是善良或邪惡,無論看起來是有希望或是災難性的,都是幻象。所以我們鼓勵每個人總是轉向內在的那個地方,它連接着肉身中的自我和永恆中的自我。

我們現在可以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嗎?

提問者:[聽不見]

我的兄弟,我們很高興你們提出那問題。我們喜歡奶昔。我們認為你們每個人都是一杯美味的奶昔。我們能把你們當早餐吃掉。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離開你們。彼此相愛。彼此相愛。我們是你們認識的Q’uo群體。Adonai。Adonai。

Translated by T.S.   

(V) 2022 Reviewed by Sunny & cT.

with thanks to 騎在銀龍的背上

中文出處:http://soultw.com/TLOO/1997_0316b.htm

英文出處:https://www.llresearch.org/channeling/1997/0316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