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6 道途上的陷阱與分心物

Copyright © 2005 L/L Research

周日冥想

2005年1月16日

團體問題:Q’uo,這一周、我們想問你們是否能夠詳細闡述一下,真理尋求者在剛踏上尋求道路的時候可能會遭遇到怎樣的陷阱和分心物,以及在稍後的道路上是否有其他類型的分心物或陷阱?就一個人在尋求被鬆散地稱為真理的東西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請給我們一個大致的總結。

(Carla傳訊)

我們是你們知曉的Q’uo原則,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在為祂的服務中我們今天來到你們中間。能被你們尋求的圈子呼喚、是一種極大的榮幸,我們非常高興與你們談論關於靈性道途上的陷阱與分心物。但是,一如既往,我們會首先想要特別地請求你們每一位在你們聆聽我們的想法的時候,保留非常小心地進行分辨的能力,僅僅選擇那些看起來真的對你們有益、你們想望在其上進一步工作的想法,立刻拋棄其他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將感覺遠遠更加有自信、不會侵犯你的自由意志或干擾你自己進程的神聖性。

藉由詢問一個嘗試去跟隨靈性道途的人、會遭受(哪些)陷阱和分心物的損害,你們提出了一個相當寬廣的問題。對於每一個嘗試去行走在兩個世界之間的第三密度實體而言,靈性道途的自身是攜帶他們的一條異常寬廣的大道;這兩個世界指的是第三密度之共識實相世界和內在世界,而內在的世界因其重要性和清晰度有時候會完全超過外在的世界。

大致說來,那些並未有意識地走一條靈性道途的實體,會舒適地停留在第三密度之中,享受從他們眼前經過的各種形象和幻覺,如G實體在早些時候說的。在一個人起床並經歷一天的過程中,從一個形象轉到另一個形象,是一件令人舒適且熟悉的事情:從事工作,滿足身體對於三餐、提神、睡眠的需要。跟隨靈性的道途,則是一件較不舒適、有時甚至是可怕地陌生的事情。每個實體都是於靈性道路確實存在這個念頭出現之前,就從某個模糊的地方踏上了這條道路,因此這條寬廣的靈性道途是你們所有人的家園。這個房間中的每一隻腳都曾踢起了那條道途上的塵土,那塵土曾經被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相似地踢起過。因此,那些踏上靈性道途的人會有各式各樣的態度,所以陷阱也是各種各樣的。

讓我們從一個模型的立場來接近這個問題,用這個模型來看看你是否的確處在靈性的道途上。靈性道途上的自我模型會聚焦於你之所是的那個「我」。這個單數第一人稱名詞的用法很多。當你想到自己的時候,你不總是把自己想成一個相同的自我。當你將自己看成一個走在靈性道途上的實體時,你是誰呢?當你處於靈性的道途上之際,那個為你發言的「我」是誰呢?那個聲音、那個身份、那個人跟其他反思較少的角色中的那個「我」相比,有怎樣的差別呢?

滿懷希望地,當你開始將自己感知為一個靈性的實體時,那個為你發言的「我」會開始從表面的「我」、即表面人格、之迷霧中走出來。這個器皿在頭腦中對處在靈性道途上的實體所採用的模型,是跟隨耶穌·基督腳步的模型。這個器皿對她自己採用的模型並不是一個崇拜的模型,而是一個跟隨老師榜樣的模型;這個老師看起來確切地知曉自己是誰,他將自己認作是造物者的代理人。接下來這個器皿就擁有了一個靈性道途上的自我模型,在其中,關於她是誰這個問題,她擁有一個客觀參考物,因為她正跟隨着一個具有某種人格的實體。這個實體將他自己嚴格地定義為天父之子,正在為他的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實體在他所有的講道中從未要求崇拜[經文上沒有],而僅僅要求跟隨。

所以,我們會相當簡單地詢問那些正在注視着靈性道途上的自我的實體:「你是誰?」因為這是將實體們吸引到尋求道途上的菁華中心。他們開始意識到,從搖籃中的經驗開始至今,所有已經取得的智慧都不足以滿足對於身份和意義的渴望,他們了解到自己將要開始一次旅程。這完全不是一次物質世界中的旅程,但是非常明確地是一次旅程,非常明確地有一條可供所有尋求者共同行走的道路。

要了解到,在這條道路上,與其說你是在收集事物,不如說你是在允許事物脫落。你的身份和你適宜的進程的深入且真實的音調,它們會清晰地、悲切地,有時哀怨地、有時勝利地、但總是明白無誤地出現;偶爾會有一個時刻出現,這個器皿喜歡稱它們為「水晶時刻」,它會非常清晰地表明意義和共鳴,如鍾一樣發出鐺鐺的聲音。在那個時刻,無論領悟的是什麼,它都是容易的、毫不費力的;你了解到你收割了在進程中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收穫物,你終於聽到、感覺到並且看到你已經完成的工作,但是你永遠不會知道那個時刻將在什麼時候出現。這就是一個走在靈性道路上的人的進展。

對於靈性道路上的新手,某些陷阱會包含不耐心、以及沒耐心地伸手去拿和緊握不放。這些困難不會終結或排擠一個實體的靈性尋求,但這種不耐心會對那個註定會回應你的需要、但只會在適當的時候回應的過程,造成一種阻礙。這意味着有時候一個人必須等待。要使一個人專註於單純地等待,那是非常困難的。

Jim實體在早些時候談到,在工作淡季期間找時間坐下來、沉浸於靜默之中,讓(自然)造物對他說任何它願意對他說的話,多麼令他開心。這種樂意讓自己在當下此刻的流動中漂游,那是所有尋求者的一種極大資源。該實體Jim談到,他在太陽下山的時候坐下來,讓陽光緩慢地、漸漸地消逝,聆聽白日生靈的聲音逐漸安靜下來、夜晚的生靈開始唱它們的夜曲,簡單地容許(自然)造物的全體從他的眼前、耳邊流過,在最後時刻走入他的住所,奇妙地感覺到生機勃勃、精力煥發。這種耐心的模式是非常值得實施的。

要了解到,當一個靈性導向的問題於內在被提出的時候,該答案可能在接下來的十五秒中出現,也有可能在兩周或兩個月以後出現。能量已經被啟動,現在必須信任它。從問題移動到信任與等待,這是一項需要學習的重大技巧。當你於內在感到不耐心的時候,溫柔地提醒自己:靈性的尋求之中沒有時間。

隨着尋求者變得更加富有經驗,隨着學習在其自身的積累,道途上的陷阱可能改變。如果你是那種覺得對行走這條路已經有經驗的人,要了解,你的陷阱很有可能是知曉得太多、或感覺你已經懂了在演進自我的方面、真的是沒有盡頭。當事物從你身上脫落、你變得越來越能夠更深地穿透到你的意識之中的時候,你將一再地發現,你需要將某些觀念從其束縛中釋放出來;你需要能夠允許新的眼光來改變你曾小心建構起來的、對你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理解。在面對新的信息的時候,不要執着於你的身份或你的知識,而是將你舊有的知識放在一邊,全然地進去探查那與你有共鳴的事物;不要將它視為某種挑戰你的資訊的事物,而是將它視為某種可以很好地幫助你演進的事物,它會將那些仍然對你有用的信息放到一個全新的模式中。當經驗增長時,有些實體好像會將它們全部的經驗歷史都帶在身邊,試圖將一切新東西添加到這個巨大信息堆[從幼年和過去歲月中獲取的信息]的頂部。把自我身份的杯子倒掉、清空,使它可以接收新酒和新信息,這是個好主意。

實體們有時候帶着一定的驕傲:他們已經學到多少事情、讀過了多少書、研讀過多少種哲學、洞穿並能夠談論多少種宗教系統。這種驕傲常常會產生一種很令人麻木的影響,我們會鼓勵實體們,始終儘可能簡單、直接地和各種觀點和思想模式建立聯繫,最重要的是,以此聯繫周圍那些可能正在嘗試進入有關靈性的對話之實體。在一個於眾多層面上持續地倉促行事的世界裡,我們會鼓勵以一種真正放鬆和輕快的態度,來面對這個非常嚴肅的尋求職責。

在靈性道途上的許多人當中,這個器皿具有代表性,因為她對奉獻有一種內建的熱望與饑渴。她必須奉獻、她必須服務,她擁有一種幾乎是被驅策着的感覺,要去成為造物者的代理人,如耶穌實體一般。擁有那種背部壓力是好的;而允許那種壓力使你變得匆忙或急促或焦慮,就不是一件好事。允許那種背壓繼續激勵你;但如果它使你超過了那個(臨界)點,而失去了耐心、對你的道途失去比例感和幽默感,那麼,你就已經進入那個熱切與倉促的特別陷阱。

如果你允許它驅動你,那種熱切與倉促會對你產生的效果是:去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嘗試更多的訓練;如果你沒有每天冥想的話,增加一次冥想,接下來添加另一個,接下來讓那個冥想變得更長,如此等等。這樣承受壓力尋求的結果是:作為一個尋求者你被耗盡,不得不坐在靈性道途的旁邊休息一會兒,擦擦額頭上的汗、喘一口氣。有時候一個耗盡的尋求者要花費數年時間來完全恢復平衡,回到一個真實的、熱情洋溢、感覺很好的進程中。

在道途上行走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對於那些已經為漫長的跋涉做好準備的實體、它更多的重點是成為一個旅程。第三密度中大多數可用的道路,都有一個起點、一個中間過程、一個終點;有學習的過程,有中間的點,你在其中非常努力地工作並變得越來越好,然後藉由一個做得很好的工作、獲得一個教育上的學位、一個工作職位的升遷等等,那個過程到達頂點。

在靈性的道途上,死亡僅僅只是開始。沒有結束,有很多很多個開始,沒有中間部分的結束。你總是在靈性道途的中間。

也許最偉大的禮物就是:知曉你什麼都不知道、知曉你的確將會掉入很多的陷阱、然而這不會讓你離開道途。除了找到之外,你不會迷路;如果你的確需要休息,即使在路邊、你也依然有人陪伴。

至於靈性的道途上、可能出現的分心物,那是沒有止境的;但只有當你在心裡將事物視為要麼是靈性的、要麼是世俗的時候,才是如此。如果你在人世間的這兩個部分之間划出一條分界線,那麼每個沒有被明確指派為要專註學習的事物,在某種程度上都會被視為一種分心物。

然而我們會向你們建議,一個靈性導向的實體做的所有事物都是靈性的上廁所、洗盤子、清理垃圾、喂貓:這些普通的事情和日常雜務都是必要的,無法被解釋為擁有任何明顯的靈性特徵。然而這個器皿,舉例而言,卻找到了一些方法來對每個(日常)活動都賦予一種認識,一種具有靈性特色的認識。

你的一天中,有哪個部分你真心覺得它是一種分心,並且只是分心呢?你做的事情中,有哪些你真的能夠說不具有靈性的價值?如果你能夠辨認出一些可以被視為分心物的事物,也許你可以坐下來沉思,是否有一種方式使你可以賦予這些雜務某種神聖的特性,這種特性來自於服務、來自於愛、來自於一種認識:在靈性意義上,自我是誰。在我們看來,如果一個實體把心放在造物者身上,他就不會有真正的分心物,因為實體可選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有潛力在靈性的光中被看見。

在我們即將開放這次會議給其他問題之前,我們會提及靈性道途的一個簡單面向,那就是靜默對聲音、空無對內容;因為在你們文化中、那些靈性道途上的人是從一個內容極其豐富的文化走上那條道途的。有趣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這種內容中,文化批評家們經常指出內容的空洞、內容所創造的幻象、以及藉以創造內容的一個圖像接着一個圖像的幻象特性,無論這種圖像媒體是電視、收音機、報紙還是電腦。

這個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擁有某些文化性的影響力,該影響力更多地導向對靜默的欣賞。靜默看起來缺乏內容,然而它包含了無限的意義;而在你們富含內容的文化中,意義本身卻經常被丟失了。因此,如果你具有欣賞內容的特性,我們會建議你選擇內容;因為對於那些嘗試從你們文化的表層面向獲得意義的人,確實有很多的陷阱[如果你願意那樣說的話],這些表層面向如同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在報紙上讀到的事物。不要落入這種陷阱:把太多的意義指派給表面的事物。允許意義成為一個奧秘,允許靜默成為你的老師。

我們感謝這個問題,我們覺得我們也許對它說得夠多了。現在我們向進一步的問題開放這次會議,如果有任何問題的話。現在有進一步的詢問嗎?

G:Q’uo,我有一個冗長的問題,我為它的長度而抱歉,但是,希望答案會是簡單的。將問題直接從紙上讀出來會更容易一些。

(朗讀)Q’uo,當我在道途上前進的時候我會體驗到一個現象,它可以被描述為:光變得更明亮,而暗變得更黑暗。我感覺我正在體驗的、可以被方便地描述為一種感覺光譜的兩個極端。一方面,我感覺到力量、活力、靈性上的感知在有些時刻會增長,基本上、所有指向真理的靈性作品不僅對我是有道理的,還變得有生命力,變成一個活生生的流動實相。結果是,藉由自我知識,我覺得更加有能力去喚起並祈請更高的原力來轉換較低的自我部分。

另一方面,我更加尖銳地感覺到自己的陰影面:對各種情況似乎更加怨恨的反應於我內在創造出了一種酸味與苦味。我不知道是否在追求光的時候,因為我忽略了對我的模式中某些面向的察覺、而導致了陰影在我內部變得更加強壯,或者這只不過是變得更加察覺,察覺一個已經存在於我內部、一直和我在一起的陰影,這個陰影在我尚未有意識地去轉化它的情況下、活着並發揮作用。你們能否幫助我理解,它是對已經存在的事物的認識,還是我心智中扭曲的想法、進一步創造它呢?

我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兄弟。作為一個存有(being),在你試圖穿上自己的鞋子之際,陰影自我的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一個人很難把這種陰影自我的觀念概念和自己綁在一起。也許,如果我們將它稱為一個完整的圓形自我,可能會比較容易看清這個存有的構造,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和你們,都是複製(replicate)了造物者和(宇宙)造物的所有面向的存有。在你們抵達第三密度之前,你們已經完成了巨量的經驗混合。你們曾經是元素、植物、動物,現在你們基本上是一種帶着良心的動物,努力走得更遠。藉由經驗,我們已經變得更加精鍊,不過,我們攜帶這個完整的圓形自我,正和你們一樣。

這受造世界(creation)中有什麼呢?無論你看到什麼,那就是你。監獄裡的殺人犯是你,被告席上的小偷是你,剛剛拯救了這世界的英雄是你,你是士兵,你是賺錢養家糊口的人,你是懷着孩子的母親,你是一切事物。你無法選擇在你裡面有好東西、還是所謂的壞東西,你全部都有。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和紀律是嘗試去充分訓練孩子,好使他將會舉止得體,因為你已經學會舉止得體。藉由喜歡好的事物、尋求光,你已經越來越能夠使自己處於這樣的情況和環境中,在其中,你能夠活在自我的陽光面中,享受服務、學習和奉獻。這些關於你和所有實體的事情都很真實,然而,同樣真實的是那個未受到美德鼓勵的自我。

你仍舊擁有那個(陰影自我),你將一直擁有它;你擁有它:你之所是的力量的一部分。沒有那完整的圓形自我,你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向前邁進。在你演進的時候,沒有任何部分會被留在後面;在你學習去藉由一個接着一個脈輪、一個接着一個問題、一個接着一個片刻來平衡自己的時候,它們會以一種越來越有幫助的方式被安排好。你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那些令你察覺到自己所謂的邪惡部分的時刻來來去去。有時候你會相當不安地察覺到表達特別清晰且雄辯的憤怒或惱怒的想法;你覺得自己在考慮一個可憎的想法,它完全不公平,你肯定永遠不會將它說出來;你懷疑那個想法是從哪裡來的,是否你內在的邪惡正在以某種方式長大。我們向你保證,它沒有長大,它一直都在那裡。它選擇這個特定的時刻來揭示自己,是你的自我給予自己的一份禮物。認真地接受它、仔細地查看它;如果你能夠的話,看看那個將你自己這個特定部分帶出來的觸發物在哪裡。

我們可以進一步回答你嗎,我的兄弟?

G:不了,感謝你們,Q’uo。那個答案好極了。

我們感謝你,我的兄弟。在此刻有進一步的詢問嗎?

S:我有個考慮了一段時間的問題。如果我想恢復我有過的、所有轉世中獲得的所有知識和智慧,我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我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兄弟。你在第三密度的投生中提出這個詢問;我們最簡短的答案會是說……

(磁帶第一面結束)

(Carla傳訊)

……在你穿過了死亡的大門之後,馬上就能夠重獲那種信息。一旦穿過了那扇大門,和完整的意識以及你的高我的完整交流重新團聚,你就會擁有毫髮無損的記憶:關於所有你曾經成為,以及確實地,你將會成為的事物。在第三密度中,擁有全方位可獲得的信息、不被認為是一件有幫助的事。你知道,在所有先前的經驗之上罩上一層審慎的帷幕,這被認為是遠遠更有幫助的;這樣你就可以在一次你參與的特定投生中、(努力)擊球奔跑,完全憑藉這輩子自身來給予它應得的認真考慮。

在投生中穿透遺忘的面紗的方式是受限的。做夢的過程是一種方式;那些與夢一起工作的人經常能夠恢復前世的記憶,因為他們逐漸發現,自己在夢中所處的景觀是一個不同的環境、它開始擁有自己的一種實相。

實體們能夠恢復前世信息的最常見方法,是藉由顯意識心智去接觸深層心智;這過程通過回溯催眠的會話完成:在一位催眠師的幫助下,自我被帶回出生前的(幾個)前世,而催眠師會詢問一些問題、能夠讓人恢復某些(前世)記憶。

我們可以進一步回答你嗎?

S:那個回答給了我大量要去考慮的事物。我在現在沒有其他問題了。謝謝。

我們感謝你,我的兄弟。現在有另一個詢問嗎?

T:Q’uo,我不知道你是否能夠回應這個問題。我在今早醒來的時候所收到的圖像,象徵著我需要進行凈化和清理嗎?

我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兄弟。我們發現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因為不想違反自由意志而完全停了下來。我的兄弟,除了鼓勵你跟隨你已經在進行的思考線路之外,我們無法提供信息;我們感覺你處在一個擁有大量材料的場所,我們鼓勵你去探索它。

我們可以進一步回答你嗎?

T:不用了,謝謝你們,Q’uo。我理解。

我們感謝你的諒解,我的兄弟。有時候,我們無法提供任何真切的信息,我們為此抱歉。

現在有最後一個詢問嗎?

G:Q’uo。我有另一個。這次只有幾段長。我很抱歉,但我的問題需要背景資料。

(朗讀)好幾年的時間,我一直在體驗一種感知上的模糊性:它可以是瞬間的或持續一段時間的,這種模糊性使得夢境與現實之間的邊界變得稍稍有些朦朧。

正如我已經聽到很多其他人談到的這種相同的體驗,它感覺起來好像是:先前一種有清晰定義的實相堅固性融化了,突然之間在清醒的意識中、一切感覺起來像一場夢。最近有幾次事件,在其中、我相當不確定是否我實際上在「真實的世界」中說了或做了某件事情,或者,是否那些記憶其實是夢境的產物。這類模糊性是正在到來的第四密度的能量、以及它們在意識中帶來的相應改變的結果嗎?或者,也許如同《一的法則》系列中所警告的,這是一種癥狀,體現一種過度匆忙的極化、和伴隨這種對進程的不耐心勁頭而來的薄暮狀態

我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兄弟。我們無法給一個是或否的單一答案,因為當我們查看你的模式之際,我們會說,也許那些體驗的三分之二是你人格類型的一種人為結果。你和這個器皿一樣,都有一種心不在焉的品質,它會製造出這種感覺而不需要對偶然事件有任何共鳴或意義,它只是一個你(心神)渙散的時刻。我的兄弟,有些其他的時刻,因為你奉獻的強度,在你的感知網絡中出現了顯著的轉變。在第一種情況,也就是這種體驗的三分之二,它不涉及意義,只是一種人格的產物;在剩餘的部分中,就有大量可以被有用地開採的材料。因此,我們會建議你尋求那種特殊的共鳴,它會伴隨這種由奉獻在意識中激發的轉換而出現。

你所建議的第三種可能性,就是你也許基本上在體驗一種太過於急速前進以及諸如此類的錯誤。我們願使你在那方面放心,因為在你的兩種情況中,它都不是一種急速前進或太過於努力的人為結果。毋寧說,這涉及到你特定人格的塑造方式、以及它在處理那些不能完全用理智的想法來含括的經驗時所使用的方式。

G:酷斃了( cool beans*)!謝謝你們,Q’uo。

(*編註:這裡除了音譯很有趣之外,發問者G的姓氏剛好是Bean。)

我們感謝你,我的兄弟。你真是一個很酷的豆子。這個器皿正在問我們為何要講那點蠢話,我們向這個器皿致歉並向在場所有人致歉。

(笑聲)

在那樣的音符上,我們將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離開你們。能與你們在一起、分享你們的振動,這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呀。感謝你們向我們提問。我們是Q’uo群體。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離開你們。Adonai。Adonai Vasu。

Translated by T.S.

(V) 2017 Reviewed by Sunny & cT.

翻譯出處:https://soultw.com/TLOO/2005_0116b.html

英文出處:http://llresearch.org/transcripts/issues/2005/2005_0116.aspx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