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2/11 佛教哲學

Copyright © 2001 L/L Research

周日冥想

2001年2月11日

團體問題:今天的問題與新佛教(new Buddhism)的概念有關。在世界各地似乎興起對佛教實踐的一種新興趣,我們想要Q’uo給我們一些資訊,照亮一下為什麼人們對佛教比以前更感興趣,佛教對人們有什麼影響,佛教哲學跟世界上其他宗教有什麼聯繫,以及佛教如何關聯到一的法則之哲學。

(Carla傳訊)

我們是你們認識的Q’uo原則。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在祂的服務中,我們存在。你們的尋求圈呼喚我們,這是一個極大的榮幸,為了你們對真理的饑渴,我們感謝你們每一位,正是這饑渴引領你們來到這個圈子和這一刻。能夠在此刻從事我們所選定的服務是我們的福分,該服務就是跟你們星球上那些可能在尋求的人們分享想法與靈感。因為我們的職責大部分是藉由在異象、夢境和靈感時刻中的簡單呈現來執行的。我們少有機會使用言語來溝通,比如我們通過該器皿和相似的其他器皿所能做到的溝通。能夠用這些被稱為言語的不牢靠事物來表達我們的想法,這真是一種難得的樂事。我們感激這個器皿以及——廣義地說——所有器皿做出的努力,感謝你們給我們機會,以這種方式來分享我們的話語。

一如既往,我們請求你們每一位使用自己的分辨力,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有調得非常精細的共鳴式覺察;一旦你在心底深處聽到了個人的真理,這種覺察就會突然活躍起來。在我們分享一些想法時,請求每個人注意聆聽那種共鳴感——從心裡產生的正確性、真理的感覺,比起所謂的老師或表面上的外在權威要遠為有威信。我們認為自己和你們是平等的,也許多了一點經驗。然而,我們仍舊覺察到自己。我們仍舊感到困惑並尋求着神性的奧秘。我們認為自己是跟你們每個人同行的朝聖者。與你們同行並在這次冥想中分享你們的振動之美,是一個榮幸。

你們今天問到關於佛教的主題,因為佛教作為一個外在的、已確立的宗教信仰,在這條道途上尋求的人近期在數量上重新活躍了起來。我們樂於與你們分享就我們自己的觀點對這個主題的一些想法。跟往常一樣,我們先來為自己要講的內容打下基礎。那就是——正像你們團體里幾個成員在會前的討論中說的——有一個造物者存在;祂是那些所謂的天啟教(revealed religion)試圖去辨別或闡明或表達的。任何所謂的宗教都有這個器皿稱為的包袱。佛教的情況與幾個主要的世界性宗教的情況一樣,它的包袱不是只有幾年歷史,相反,包袱的重量和責任是由一代又一代信徒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這些信徒遵循宗教條規,想方設法重新確認、重新評估該宗教的珍貴要點。

因此,佛教與基督教、神道教、猶太教、瑜珈修行以及許多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樣,隨着成員試圖用行動去實踐由相關神秘系統提供的路,佛教自身會經歷一系列變化和改變的周期。每個宗教,包括佛教在內,都有獨特的寶貴面向,但每個宗教都有兩方面,容我們說。每個宗教都有顯露的或外在的一面,還有內在的、超自然的或神秘的一面。我們發現,正是在這個神秘的面向中,各宗教都傾向於統合與和諧,所以神秘主義的佛教徒可以與神秘主義的基督教徒、猶太教徒或東方信徒說話,交流基本上沒有問題,因為神秘主義看重的是菁華而非細節。

正是在每一個宗教的外顯面向中,我們發現,對於那些尋求被宗教啟發的人而言有着大量充滿考驗的材料。因為在每個宗教中,你都將在那個宗教的外在的或已確立的教會面向中找到教條傾向。教條的優點是簡明扼要,我們發現你們人群中很多人都需要一種教條式的信仰系統。在這樣一種系統中,有一個特定的事情清單,列出應該相信什麼,哪些事情仍然是真的;另外一張清單具體列出了不能相信什麼,哪些事情仍然是不真實的。我們發現,一個神秘系統或宗教系統越是多地嘗試用教條方式來定義神學或其信仰系統,在那個宗教系統中各種各樣教派之間出現爭論和意見不一的趨勢就會越明顯,所以,在外部教會中,一個團體既有其積極面向,它會以相似方式來思考或嘗試以相似方式來思考,與之對照,同一個團體也有其不利面向,它會嘗試藉由陳述那些它不相信的事情和那些它在相同宗教各種各樣其他部分之中發覺為假的事物來定義它自己。因此,那些致力於倡導聯合或統合的信仰以及全球範圍的統一崇拜的努力,當它們藉由這些世界上的宗教信仰當中任何之一的神秘或奧秘部分而實行時,這些努力將會被發現是遠遠更為成功的。

各種宗教之間最引人注目的區別,也許就是能量中心或脈輪;脈輪是一個信仰體系中大部分萌發性能量或奠基性能量的所在地。我們來討論三個基本系統,第一個是基督教,第二個是以家族祖先和傳統為榮的東方各宗教的綜合體,第三個是佛教的覺悟之路。

在基督教中,對於禮拜者而言傾向於啟動的基本脈輪能量是綠色光芒或心輪。這是由於該事實:名為耶穌的實體是一個老師,他只關注一件事,那就是愛。這個實體提供了一個簡單的信仰系統,他說:「汝應全心、全靈、全意、全力來愛汝之上主;並且愛鄰人如愛你自己一般」,耶穌老師接著說:「一切的律法和先知都倚靠這兩條誡命」。在這個陳述中,耶穌實體明確地離開該器皿所謂的《舊約》,即他的族人之神聖著作,而給大家傳遞並提供了一個只跟愛有關的新聖約:對於無限造物者的愛,對於彼此的愛;從愛自己開始,接着繼續愛鄰人如同愛自己。

基督徒之路把焦點放在這條簡單誡命上,我們發現這真是通往心的道途神秘主義者,比如這個器皿,往往不想要偏離這條單純奉獻之路,因為事實上,用教條方式靠近信仰似乎會偏離對心的聚焦。我們猜想每個人都有那種親戚朋友或者熟人,他們的基督徒信仰系統中有教條的面向,足以製造評判的氛圍,因此,我們猜想每個人都充分覺察到,離開在愛中的單純信心而進入教條式信仰,其中牽涉的種種困難。然而,一個使用基督教系統在正面道途上前進的人,如果發覺自己心裡感到自在,我們覺得此人很可能已經離開敬拜的種種外部面向而到達敬拜的內在面向了。

在東方的各種修鍊或神話中,比如日本神道教,該系統涉及的能量大部分是黃色光芒或太陽神經叢脈輪之能量。這是該幻象的脈輪。它是關乎像婚姻或家庭這樣的關係的脈輪,這種關係牽涉群體——那些與自我[作為一個人類]聯繫在一起的人群;而非牽涉個體——那些在一段關係中與自己聯繫在一起的個體。從黃色光芒能量出發的宗教,其巨大優勢為在神聖和每日生活之間無需轉譯。作為寶貴整體的一員,每個家庭、部落、村莊或國家內的每個實體,經常得到具體的榮耀。因此人們把家庭視為神聖的。年紀本身被視為神聖莊嚴的。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件,都散發著以身體顯現的造物者之光輝。雖然該系統並未特意尋求去打開心輪,它的作用是把生活經歷變成一種液態——在其中,日常生活的那些元素被具體地視為神聖的。所以只要你有這方面的修鍊,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帶着正確性的深刻共鳴,這其中有一種平安;這類似於人們觀看你們球賽時的感覺,不過沒有兩方在比賽,而是只有一方,球賽的所有部分都在贏。這種重視家庭、重視年長者的智慧、重視死亡的過程,都是人生的組成部分,這樣會加固並增強單純的人類紐帶。這其中有着巨大的平安。

在佛教的情況中,涉及的能量傾向於從兩個中心湧出:溝通的脈輪或喉部藍色光芒脈輪,以及前額的靛藍色脈輪或松果體。對於此刻在第三密度的人們,這些溝通和意識內工作的能量有一種極大優勢,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其中蘊含了那種來自工作於更高(能量)中心的平安。在日常體驗方面,黃色光芒脈輪位於輪胎與路面接觸的地方,它可以提供升華的每日體驗,但它將不會提供完整的平安,因為平安不是正在發生的人生之受難劇的特性。安住於心之中也不是(完全)平安的,因為心不僅僅是靈性的穿梭器,它也是情緒的底座。情緒起起落落的波動是持續不斷的。因此,經常可能有至福與平安的超然體驗,而它存在於情緒的起起落落之中。因為在愛的焦點中、在心的焦點中,有着熱情、渴望、渴求的特定價值。這無法說是完全平安的。

因此,在佛教的智慧面向,容我們說,其平安圓滿有種驚人的吸引力。無論與基督教相比,還是與東方宗教相比,佛教對於受苦都採用了一個非常遙遠的視野。在設想塵世內的受苦現實方面,佛教唯一的祈禱就是讓它結束。以心為重點的宗教認為飽滿的東西,在佛教看來則是空。東方(其他)宗教視為神聖的日常活動,在佛教看來全是虛幻的。因此,它注重的是減輕苦難、減少困惑、歡迎空性;空性被持守為神聖的、很珍貴的,就像這個器皿稍早說的:「先有一座山,然後沒有山。」沿着釋迦牟尼佛之路尋求的人,希望變得能夠在一切流逝的場景中看見空性,而基督徒則希望從流逝的場景中看見基督或愛,東方(宗教)或神道教則希望在流逝的場景中看見事情本身的價值。

作為一個觀察者從較高的能量中心進行工作,其中蘊含的平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它承諾了一種掙扎的止息,而這種被感知的掙扎是此刻第三密度體驗中非常大的一部分。在你們世界上生活更舒適、經濟更發達的國家裡,人們在情緒、心智、靈性層面上有着巨大的痛苦;從感知到的掙扎而言,該痛苦已經開始有毒性。鑒於這種無休止的掙扎,有機會進入清晰溝通和意識內工作,這對很多人都是幾乎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我們確實看到在沿着佛教道途的前進中隱含着一種挑戰。那就在於它的高遠。在佛教徒的心態中,會有一種很容易被喚醒的、智力傾向的思維,容我們說。純理論的神學著作數量驚人就是這類探討和討論在智力上的多產明證了。確實,我們可以說,相比任何其他宗教系統,那些沿着佛教途徑尋求的人已經在內在層面各個具體的離散領域中完成了遠遠更多的探索,同時分辨且描述了各種各樣的意識狀態,老師們在其中居住的各種各樣的場所,如此等等。這種資產和資源的驚人華麗陣列所伴隨的困難就是:那些實體將停留在較高的能量中心中,而不去把較低的(能量)中心帶入與意識內工作(匹配)的平衡中。這樣會削弱完整的自我。我們建議想要沿着佛教之路尋求的人們,以堅持又持久的方式留心將屬於橙色和黃色光芒以及屬於綠色光芒的較低能量,重新整合到其練習中,這樣就不會只有對於造物者以及釋放幻象的談論、討論、思考,同樣還有心之覺醒、重視幻象的價值。因為幻象的結構,(人際)關係,家庭,團體中的友誼,都是用於學習的、巧妙而傳神的設計。在每個關係中都傾注了投生前的很多想法,你可以把每個關係都看成是你為了付出愛與接收愛而精心準備的課程。當你致力於清晰溝通、閱讀材料、做任何意識內工作——這令追求智慧而非愛的人非常愉快——的時候,最好也不懈地跟這些較低脈輪的能量重新連接。

佛教的第二個優勢,是它的地位和(人們的)感知。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這些宗教的模式極為相似,甚至到了可以看到它們有共享神聖著作的程度。故事也是共享的。宗教的起源和泉源是共享的。在這種合一存在着的同時,也有着悲慘的歷史與數千年的不和,並且,談及愚蠢地濫用過權力,這些宗教都不相上下。你們星球上的所有民族都很了解,打着宗教名號的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這一群人喜歡爭論又好戰,它們的諸神同時具有侵略性與愛心。不管尋求者多麼仰慕亞威、基督或阿拉,這付擔子都很難承載;不管尋求者覺得這條路引起了自己多少共鳴感,對自己有多合適,與此同時也感知到無法忽視的羞恥和愧疚的負擔。

不是說佛教的宗教系統就沒有自己的麻煩和爭鬥,因為確實說,如果有學者打算穿透這個系統的外部細節,他會找到好戰的侵略行為以及小型神明之間的爭論,這些確實讓佛教蒙羞愧疚。不過由於該事實——許多世紀以來,沿着佛教之路的信徒們在種族、民族、國家、經濟或社會方面都沒有佔過支配地位——它那蒙羞愧疚的歷史幾乎不為人知。相反地,那些在世界宗教的超市裡搜尋的人有可能遇見佛教,覺得它是清白的、清新的。人們更多地覺得這是關於和平與啟迪的宗教,而非戰爭和爭論的宗教。這種感知是極為珍貴的。

我們說過,任何外部宗教的巨大優點,都在於它為幻象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地方。當他走在公認的路上,可以覺得自己不孤單、有歸屬,是某個美麗又持久的神聖事物的一部分。如果尋求者檢查各種宗教但得不到任何靈感,那麼該尋求者就必須決定去開闢自己的道途而這是一個挑戰。每個人肯定都有能力迎接這個挑戰,但它確實迫使一個人依靠自己的資源,而外部宗教之路就不會這麼做。我們同情每個尋求者,因為跟你們圈內的人一樣,我們不必然覺得有哪條道途可以提供所有答案;毋寧說,每條路都提供不同的優勢。我們願單純地向每個人建議,要在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分辨力和選擇這樣的氛圍中來尋求合適的道途。因為該尋求者知道,什麼東西真正適合自己。容我們說,不管你選取什麼道途,宇宙造物同等地對所有人說話。這個器皿談到番紅花在沒有任何人種它的地方自生自長,它給所有的宗教系統上了一課,講述信心、靈性的慷慨、當下此刻中無盡的可能性。每一天、每小時、每個瞬間都為尋找真理的眼睛提供了景象,都為傾聽真理的耳朵提供了聲音。

我們願鼓勵每一位,不管你跟隨什麼道途,都要聚焦於信仰中講求統合與和諧的面向,好讓你對自己的直覺和菁華有更深的感覺。因為內在自我——也即你們每一位——存在於所有被感知到的宗教之外,那自我就是神性的菁華。該自我是無限造物者的火花,你思考的那些念頭只是偉大起初思維——也就是愛——的各種變貌。不管你在哪裡尋求,你都住在愛的轄區之中。

我們願在此時離開這個器皿,接着把這個通訊轉移給Jim實體。我們感謝這個器皿的服務。我們是Q’uo群體。

(Jim傳訊)

我是Q’uo,通過這個器皿,再次於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各位致意。我們在此刻很榮幸提供自己來嘗試回應在場各位可能向我們提出的任何進一步詢問。在此刻有另一個較短的詢問嗎?

R:在我的人生中有些我已經採取的行動留給我愧疚和羞恥,我不禁想知道,一般而言,我要如何處理「已傷害了他人」這種領悟,還有如何補救這樣的行動呢?

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姐妹。那麼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在向自己可能傷害過的人打開心房自由溝通的時候,善用綠色和藍色能量中心,說出你現在心中的真實感受,發自內心地向對方道歉。由於這種或那種原因,這也許是無法做到的,也許對方不在世上了,那麼最好在自己腦子裡或在冥想中跟對方對話,讓你可以把當初不順利的共享經歷再次帶入意識,在自己心裡查找根源,然後就能夠原諒自己,並得到相關的其他自我的原諒,於是這個重新檢驗的過程就會帶來治癒與和諧。

身為第三密度幻象里的人類,雖然都知道會有失足的時候,你們每個人還是盡量最佳地穿越這個幻象。然而,帶着「一切都好、一切都將是好的」這樣的信心,一個人也可以知曉,任何的失足或傷害性的行為也能被用於療愈與和諧,在合一的想法與悲憫中、在太一造物中連接所有生命,把實體們更為緊密地拉到一起。因此,一個人可以利用任何先前的不和諧行動或失足,用於工作自我以及清理自我與其他自我——那些在日常活動中跟自己有關聯的其他自我——彼此之間的溝通。然而,最好先在冥想狀態中進行這種溝通,打開綠色和藍色光芒脈輪,讓自己可以從這裡開始療愈的過程,就像培育花園裡的種子一樣,等它成熟得差不多了,再和其他自我分享。

我的姐妹,有另一個詢問嗎?

R:換一個話題,我想知道D和我的關係以及我們在一起的目標為何?

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姐妹。如果這個目標不是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你們雙方知曉,我們是不能夠談論的,因為我們不想望侵犯任何在他或她自己的演化之路上的尋求者的自由意志。然而,既然你們各自都[容我們說]強烈地猜疑到了那條你們所共享的道途,我們可以說,你們一起共享的是一種共同覺醒的過程,該過程允許你們每個人向對方打開心門,發展你們可以稱為悲憫、無條件愛、慈悲、理解、寬恕、臣服和接納的品質。這些是綠色光芒能量中心的品質,屬於心,確實是對這個幻象的救贖。因為每個實體來到這裡,都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做心的工作。正是通過這個能量中心,與全體造物的連接成為可能了,隨着你們在日常活動中懷着悲憫和理解為彼此做出小小的調整,貫穿你們整個關係的這個過程就會繼續下去;隨着你們的關係進入你們稱為的未來,這過程還會變成你們關係的氣力和基礎。你們之間的關係,極大地發展了你們兩人的理解,不光是理解對方,還理解所有的其他自我。

有些人把伴侶關係稱為一場嚴峻考驗,因為在這種關係中,你直接面對自己的優點、缺點、潛在的可能性。簡言之,你直接面對自己的人性,面對活絡你的生命、為你的步伐帶來活力並為你的生活與分享帶來目標的東西;由於你們彼此已完成的工作,若是與其他人分享,也是可能的。所以,不管是一般來說還是具體來說,你們在這次人生中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喚醒悲憫、形成可以被視為理想的關係;也就是說,雖然你們的任務常常是困難的,但你們總是堅持完成,結果你們兩人的心不僅對彼此開放,也對所有其他人開放因此,你們在兩人關係里所做的工作能利益整顆星球,因為隨着你們能夠在自我裡面找到和諧、愛、理解、接納,你們也能夠在別人內在找到它們,因為所有其他人向你鏡射的都是你的自我之心。

有另一個詢問嗎,我的姐妹?

R:沒有。謝謝你們。

我是Q’uo,我們感謝你。在此刻有另一個詢問嗎?

S:我有個評論,比較不是一個詢問。我回顧了上周的集會,你們在過去完成的事物,其結果不如你們所期望的,接着你們現在正嘗試去彌補那件事。在這周思考它的時候,在埃及的那些日子已經差不多都被今天的人群遺忘了。我猜測,我覺得你們對自己當時的角色和現在做的工作似乎太嚴厲了。我們感激你們在這裡對我們講話,我們希望你們做這件事更多是出於享受而非一種責任感。這只是一個第三密度的意見,你們接不接受都行。我只是想要讓你們知道,我們感激你們現在扮演的角色。還是我誤解了你們上次說的內容?請你們評論一下吧?

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們十分感激你的慷慨之心。在分析我們過去跟這個星球的人群的互動時,我們無意是嚴厲的,而是想要檢查我們的互動造成的衍生性影響;從某個視角來看,這些影響似乎產出不是我們原先想望的果實。因為就如現在這樣,當我們跟任何其他實體分享時,總是希望人們可以如實看見我們分享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衷心地向所有人自由地分享我們的意見。在我們看來,那次經歷具有短視的特性,因為我們太急切於服務,而遮蔽了下述可能性:相較於我們當初,提供少一些的服務。

然而,我們此刻為能夠對這個團體或任何團體說話而感到極為喜悅,不管是像現在這樣,在心智對心智的溝通中通過言語說話,還是在夢裡、冥想中或清醒活動時出現的靈感。有些人以自己的真實本質、生命呼喚我們協助,對那些人說話是我們最大的榮耀。因為那呼喚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任何實體出於生命的憂傷、存在的痛苦、心智的困惑、心中的疑慮而呼喚協助,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在呼喚自我的另一部分。這樣一種呼喚絕無法被拒絕。因此,我們目前在喜悅中尋求去服務,就好像我們當時也在喜悅中尋求服務一樣。我們極為感激那些提供該呼喚給我們的人,他們給予我們機會好從事這樣的服務。

此刻有另一個詢問嗎?

S:最後一個。你們可曾考慮過有可能口述一本關於《一的法則》的書籍,這樣我們就可以自由地與所有人分享?

我是Q’uo,覺察了你的詢問,我的兄弟。這個尋求圈成員認為值得向我們提出的任何詢問,我們都在可能範圍內回答。我們沒有計劃任何課程表,容我們說。我們在提供服務時想要遵從在座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是故,我們通過回應收到的各種詢問來提供我們的想法。

有另一個詢問嗎?

S:我這邊沒了。謝謝。

我是Q’uo,我們感謝你,我的兄弟。此刻有另一個詢問嗎?

(暫停)

我是Q’uo,看起來我們已經暫時耗盡所有詢問,我們將再次表達衷心的感謝,感激各位今天為我們提供機會來加入你們的尋求圈。我們覺察到各位做出巨大的犧牲來到這裡,而且耐心地聽我們長時間地述說自己的東西。我們是你們認識的Q’uo,我們現在要離開這個器皿和團體,一如既往,把各位留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和難以言喻的光中。Adonai,我的朋友們。Adonai。

Translated by T.S.

(V) 2021 Reviewed by Sunny & cT.

翻譯出處:

https://soultw.com/TLOO/2001_0211b.htm

英文出處:

https://www.llresearch.org/transcripts/issues/2001/2001_0211.aspx

發表評論